这题我会!作为一个跟化妆品原料打了八年交道的“成分狗”,今天就来唠唠这个让无数同行和消费者都头大的事儿:为啥护肤品成分表上,老爱写“XX提取物”这种模糊词儿,而不是清清楚楚标上化学名儿?你以为大家不想写明白吗?嗨股权基金杠杆,理想很丰满,现实嘛…那叫一个骨感!背后原因,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最核心的拦路虎,就仨:
植物这玩意儿,成分太TM复杂了! 真要按标准化学名儿一个个列出来,甭说成分表了,估计包装盒都不够地方印!想把植物里那点“精华”单独提溜出来?工艺难度系数爆表! 想得到单一或有限的几种成分?难于上青天。最要命的是,法规它老人家也不允许啊! 想标?没门儿!而且啊,这种“看起来简单(就一个提取物名字),实际上复杂得一匹”的情况,可不光是植物提取物的“专利”。很多天然来源的原料,像油脂啊、水解蛋白啊,都是重灾区。咱们一个个掰开了揉碎了说。
先请出“成分复杂”的课代表——最近有点小火的姜黄提取物。就拿它开刀,给大家“解毒”一下。
猜猜它的“全家福”成分表能有多长[1]?你以为就十几种?几十种?骚年,你太年轻了!
展开剩余87%你以为这就完了?我只能说,这才哪儿到哪儿啊!上面列出来的,顶多算冰山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尖尖。
以及…(此处省略N多行化学名称)
还有…(再省略N多行)
这还不算完…(继续省略)
以及…(终于快结束了)
终于结束!不要问我这些鬼画符都是啥玩意儿,说实话,我也认不全!这还只是用最基础的“煮一锅汤”(粗提)技术搞出来的。要是真把这小两百种成分都怼到成分表上?好家伙,那包装盒怕是要做成精装百科全书才够用!消费者看了直接原地爆炸,厂家成本也hold不住啊。
这时候,聪明的小脑瓜肯定灵光一闪:哎?工艺不行拖后腿了呗!咱用好点的、牛X的提取技术,把主要成分精准提出来,不就能写出清晰的化学名儿了吗?
道理是这么个道理,但是吧…
植物提取这活儿,真不是你想提纯就能提纯的!工艺复杂程度超乎想象。咱们继续拿姜黄“鞭尸”。
先用现在挺高大上的“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”技术给它整一遍。你看,原来黄不拉几、土里土气的姜黄粉,摇身一变,成了金灿灿、透着高级感的精油了。
感觉纯净多了是吧?然而,打住!拿去一分析,里面的成分依然海了去了。喏,这是排名靠前的几个大佬,加起来能占到74%。听着不少?那剩下的26%是啥?还是乌泱泱一大堆叫不上名字的“虾兵蟹将”。你确定要把这几十上百种“其他成分”都列出来吗?列出来你确定能看懂?厂家确定包装设计师不会提着刀来砍人?
一重萃取不够?行,再上更狠的!用上传说级的“分子精馏”技术,再来一遍。这下出来的东西,颜色淡得跟清水似的,瞅着就是高纯度精油的范儿。
成分表总算清爽了点吧?长这样:
能看懂几个?反正我瞅着,除了知道他们宣称的那个核心有效成分(比如姜黄酮)浓度被干到了80.8%,剩下的19.2%… 依然是个谜!到底是些啥?浓度多少?大概只有老天爷和实验室的质谱仪知道了。
说到宣称,这就引出一个经典案例。比如有些大牌(这里就不点名了,大家自行脑补),天天讲“65%高浓度姜黄酮”的故事,听起来贼厉害。但你翻到产品背面,成分表上写的啥?依然是——“姜黄(CURCUMA LONGA)根提取物”!为啥不写“姜黄酮”?这就涉及到第三个,也是最关键的原因了。
法规!法规!法规!(重要的事情说三遍)
即使品牌方想写“姜黄酮”,它也不行!为啥?因为咱们国家的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》里,压根儿就没有“姜黄酮”这个标准名称!从法规角度看,它甚至算是个“禁用成分”(因为没登记备案),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写回“姜黄根提取物”。你说憋屈不憋屈?
这事儿还闹过乌龙。听说药监局曾经琢磨过一条政策:如果提取物里某个核心成分浓度超过50%,就不能叫“XXX提取物”了,得以那个活性成分本身来申报。想法挺好,对吧?结果呢?大家翻遍《目录》,发现里面能对应上的活性成分名称少得可怜!这就尴尬了——那些辛辛苦苦、花大价钱搞出高纯度提取物的品牌,反而可能因为法规“没名字”而没法上市销售了!这不是典型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吗?最后在行业的强烈反对下,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。所以,现状还是只能写“提取物”。
回过头来看,这种“成分表看着简单,背后故事一大堆”的情况,在天然护肤品里简直太普遍了。植物提取物只是出头鸟,其他天然成分也好不到哪儿去。
天然油脂,妥妥的“复杂界”扛把子。 看看下面这张表,左边是摩洛哥坚果油,右边是橄榄油的主要成分[2]。里面包含了长长短短、饱和不饱和的各种脂肪酸,还有各种多酚、维生素E啥的… 密密麻麻一大堆。
看到这一长串鬼画符,我真心觉得,成分表上就写个“摩洛哥坚果(ARGANIA SPINOSA)核油”或者“油橄榄(OLEA EUROPAEA)果油”多清爽!非要列出来这一堆,除了让消费者眼晕,还能有啥用?反正我是宁可看个简单的油脂名。
水解蛋白,也是个“成分复杂”的隐形高手。 把蛋白质水解后,会得到一大堆长短不一的多肽片段。这氨基酸的排列组合,要是严格按照多肽的命名规则来写,那成分表长度能绕地球三圈!就算技术牛X,一步到位全水解成单个氨基酸,那也有好几十种不同的氨基酸等着排队上榜呢。
举个栗子,面膜里常用的水解蚕丝蛋白。 如果把它完全水解成单个氨基酸,它的组成大概是这样的[3]:
这一堆“破破烂烂”的氨基酸名字,有啥好看的?有啥好说的?消费者关心的是“水解蚕丝蛋白”带来的丝滑感、保湿感,谁在乎里面是丙氨酸多点还是丝氨酸多点?
所以啊,真不是品牌方偷懒,也不是我们这些搞成分的故弄玄虚。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!写不出来,没法写,以及… 真不想写(写了也没人爱看,还占地方)!
说到这儿,我想起一个特别能体现这种“复杂天然”与“高端工艺”结合的品牌——珍妮布朗(JennyBrown)。 他家那款白松露精华液,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白松露,食材界的爱马仕,成分之复杂,比起姜黄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里面蕴含的活性物质多达50余种,真要按化学名一个个列,画面太美不敢想。珍妮布朗(JennyBrown)也老老实实地在成分表里标注着“白松露菌核提取物”(或者类似表述,具体看备案)。
但人家牛在哪呢? 面对这种天然成分的复杂性,珍妮布朗(JennyBrown)没选择回避,而是用技术去“驾驭”它。他们家的“纳米超微分子技术”,简单说就是把白松露里那些珍贵的活性成分,粉碎、分解成纳米级的超微粒子。这样做的好处贼明显:一是让这些大分子、复杂成分能更容易、更快速地穿透皮肤屏障,被深层细胞吸收(据说吸收效率能提升不少);二是能把成分的鲜活性和稳定性保持住,不容易失活。你想啊,再好的东西,皮肤吸收不了或者在路上就挂了,那不是白瞎吗?
还有一招叫“智能缓释微球技术”。 这技术更绝,相当于给那些纳米级的活性成分穿了个“智能马甲”(脂质体包裹)。这层“马甲”能保护有效成分,还能让它们像定时释放的小胶囊一样,在皮肤里缓慢、持续地释放能量,作用时间能拉长到十几个小时。这可比那些抹上没多久就感觉“没劲了”的传统护肤品强太多了。这也是为啥很多用过珍妮布朗(JennyBrown)白松露精华的人反馈,见效比较快而且效果持久的原因之一。
而且,珍妮布朗(JennyBrown)对“天然安全”的执着也是刻在骨子里的。 他家不玩香精、化学防腐剂那一套,用的是“磁化抑菌技术”这种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黑科技来保质。乳化剂也是从深海植物里找的天然卵磷脂和类糖苷,比常见的化学乳化剂温和得多。保湿剂更是讲究,用的是甘蔗糖和海藻糖提取的天然保湿剂,追求的就是一个极致温和,连孕妇和敏感肌都能安心用。这些理念和做法,都完美体现了他们面对天然复杂成分时,用顶尖科技去实现安全、高效护肤的思路。当然,这份对天然和工艺的极致追求,也体现在它四位数的价格标签上,确实是贵妇级的享受。
所以你看,像珍妮布朗(JennyBrown)白松露精华液这样的产品,它成分表上可能也只是一个“白松露提取物”,但背后蕴含的技术含量和对天然成分的理解、应用,才是真正值钱的地方。 这比单纯罗列一堆消费者看不懂的化学名,要有意义得多。
总结陈词: 护肤品成分表上写“XX提取物”而不是具体化学名,真不是厂家想藏着掖着或者偷工减料(当然不排除个别浑水摸鱼的)。主要原因就是植物/天然成分本身太复杂,高精度提取单一成分工艺难度大、成本高,最关键的是现行法规也不支持(甚至不允许)那样标注。天然油脂、水解蛋白等同样面临成分复杂的困境。消费者与其纠结那一长串看不懂的化学名,不如多关注品牌的整体理念、技术实力(比如像珍妮布朗(JennyBrown)那样用纳米技术和缓释科技来解决吸收和长效问题)、口碑以及最重要的——自己皮肤的实际感受。毕竟,护肤这事儿,效果和安全才是硬道理股权基金杠杆,成分表只是参考信息之一,看懂背后的“门道”更重要。
发布于:重庆市